57632 World Bank Office, Beijing www.worldbank.org/china www.worldbank.org.cn 中国经济季报 2010 年 11 月 世界银行《中国经济季报》旨在报告中国近期经济社会发展及相关政策的最新动态,介绍世界银行 有关中国的研究成果。季报由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经济部的一个研究小组编写,并得到了中国国 家局研究小组的支持。如有问题及反馈,请发给李莉(邮箱:lli2@worldbank.org)。 中国经济季报 — 2010 年 11 月 概要 中国经济增长有所放缓,增长结构有所改变。三季度 GDP 的同比增幅从上半年的 10.6%回落,但依然令人惊讶地保持了 9.6%的有力增长。随着刺激政策的影响减退, 货币供应趋于正常,国内经济有所降温。投资、城镇消费以及进口增速都有所放缓。 与此同时,出口保持强劲,净出口为经济增长作出了很大贡献,外部盈余又开始上 升。 全球经济前景总体来说较为有利,但仍存在风险。尽管增长速度出现了预期中的下 降,但由于新兴市场表现强劲,全球增长前景仍然良好。然而,风险主要包括高收 入国家前景变差、大量的国际流动性、全球经济失衡及其可能引发的争议性政策等。 从全球来看,由于很多国家产能过剩,价格上涨势头将会受到抑制。不过,国际上 通胀上行的风险依然存在。 中国自身的经济前景较好,上行和下行风险同时存在。随着全球增长预期减速以及 国内宏观政策正常化,中国的增长速度可能会进一步放缓。不过,传统的增长动力 以及强劲的劳动力市场仍会支撑经济的扩张。三季度数据出来后,我们把对 2010 年 全年 GDP 增长速度的预测略微上调至 10%。我们预计 2011 年的增速为 8.7%,趋势 (潜在)增速在中期内将有所回落。受食品价格上涨推动,通货膨胀率在一段时间 内可能保持在高于 3%这一控制目标的水平。由于工业部门核心通货膨胀率受到抑制, 总体通货膨胀不太可能出现大幅攀升的现象。但是,大宗原材料产品价格可能继续 上涨,工资持续大幅增长的可能性虽然不太,但也不能完全排除。考虑到存在房价 上升的根本动力,房价不可能长期不变。依照当前的发展趋势和政策, 2011 年以及 中期来看外部盈余势必上升。 需要使宏观经济政策进一步正常化,以防范宏观风险。最主要的担忧是资产价格上 升、地方财政紧张和银行呆坏帐,而通胀风险也不能被排除。因为风险是双向的, 这就要求政策的制定具备灵活性。当局正在将宏观货币政策正常化,2010 年货币政 策的量化指标应能够实现。当局已经开始提高利率,不过还需要进一步加息。国际 流动性对货币政策造成挑战,但与其他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相比,中国有更强的管理 这些挑战的能力。无论如何,还可采取措施进一步防范有害资本流动。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的制定应将重点放在结构性问题和改革上。改变增 长方式是一个核心目标。现在,推动经济再平衡,实现以内需拉动、以服务业为导 向的增长,比五年前更为紧迫,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国际环境变得更为不利。经 济再平衡不会自发实现,要求进行重大政策调整。本期季报也讨论了那些有助于民 营部门发展的政策改革,重点是要将更多产业向民营企业开放,减少准入壁垒,消 除投资环境的制约,支持民营部门的研发活动,提高其创新能力。要在节能减排和 可再生能源方面取得进一步进展,就要转变增长方式,进行能源价格改革,更多使 用市场机制,降低可再生能源的成本,并加快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和推广。 1 中国经济季报 — 2010 年 11 月 近期经济形势 中国在全球危机中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既是大规模刺激措施的结果,也反映了经济的内 在增长动力。自 2008 年底以来实施的一揽子刺激计划及时拉动了短期的国内需求。而内 在的增长动力则存在已久,它来自良好的经济基本面以及政府方面刺激工业主导、资本密 集式增长的政策框架。 今年前三季度增速稍有回落,但仍保持了 9.6% 的高速增长,但增长的结构发生着变化 (图 1)。随着刺激措施的效果逐渐消退,总体货币立场的正常化,中国国内经济有所降 温。自八月以来,为了达到“十一·五”规划的节能减排目标的一些措施也有一些影响。 与此同时,净贸易对增长的贡献从 2009 年中的很大负贡献转为 2010 年中的很大正贡献, 这反映出世界经济的回升以及中国在全球市场的份额进一步增大。三季度 GDP 环比增长 9.1%(季节调整折年率,SAAR),好于预期。就生产方面来说,增长放缓主要是工业引 起的,特别是重工业,而服务业部门的增长保持平稳(图 2)。 图 1. 增长仍稳健,但结构正发生改变 图 2. 最近增速有所放缓 真 实 同 比 增 长( %) 真 实 同 比 增 长( %) 20 18 工业 服务业 16 农业 15 14 10 12 10 5 8 0 6 GDP 4 -5 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 2 -10 (世行估计) 0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01 2003 2005 2007 2009 数据来源: CEIC 数据库,世界银行工作人员估计。 数据来源: CEIC 数据库,世界银行工作人员估计。 迄今为上,增长放缓基本上是由国内因素造成的。  三季度投资继续放缓(图 3)。经历了去年的投资潮之后,2010 年政府主导投资趋于正常, 增幅略低于社会总投资的增长。房地产业的投资增长强劲,使社会总投资增幅没有出现更 大下降。4 月,政府出台了遏制房价上涨的一系列措施,包括提高按揭贷款首付比例、取 消贷款优惠利率、对开发商的融资进行限制等。然而,由于政策的效果需要一段时间才能 显现,房地产的建设和投资还没有出现大幅减缓——尽管房地产销售在新政出台之初有大 幅下降(见下文)。其他的市场化投资继续有力增长。 2 中国经济季报 — 2010 年 11 月  消费增长有所回落,特别是在城镇地区。由于食品价格上涨,2010 年城镇居民实际收入 增长放缓。再加上住房销售趋缓(减少了家居产品的消费),城镇居民消费增长在今年前 三个季度大为减缓。在农村地区,农业收入虽然增长缓慢(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供给冲击, 也正是这些冲击等造成了食品价格的上涨),但农民工工资的提高和政府的各种补贴大幅 增加,完全抵销了农业收入增长缓慢的不利影响。到三季度为止农村现金消费保持有力增 长。但由于城镇居民消费在总消费中所占比重高于农村,城乡总消费的增长呈放缓趋势。 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也稍有减缓(图 4)。 图 3. 投资增速因政府主导投资下降而放缓 图 4. 消费增速因城市消费下降而减缓 真 实 同 比 增 长( %,3月 平均 ) 真 实 同 比 增 长( %,3月 移动 平均) 70 24 固定资产投资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60 20 政府主导固定资产投资 居民消费 * 50 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 16 40 12 30 8 20 10 4 0 0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数据来源: CEIC 数据库,荷兰经济政策分析局,世界 数据来源: CEIC 数据库,世界银行工作人员估计。 银行工作人员估计。 *代表用家庭入户调研数据加权。 当前出口强劲,内需和进口减弱,经济增长模式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因此外部盈余又 在增加。  中国具有高度竞争力的出口增长继续高于全球进口的增长。全球进口需求增长在经过了衰 退后的反弹之后,近期有所减缓,全球除中国以外所有国家的进口额(按不变价格计算) 仍低于一年以前(图 5)。然而,中国的出口增长虽然最近有所放缓,但三季度的商品出 口额比两年前提高了 9.6%,意味着中国在全球市场的份额继续扩大。  进口增长随着内需减弱而放缓。在前段时间由刺激措施带来的进口激增之后,投资和重工 业生产的减缓导致进口增长在今年回落,尤其是原材料的进口(图 6)。不过机器设备的 进口保持相对良好,汽车进口也保持强劲。三季度商品总进口量比两年前高出 22.6%。  上半年中国的贸易条件较为不利,但形势正在扭转。 2010 年上半年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 同时全球制造业的闲置产能抑制了中国的出口价格,因此中国的贸易条件比去年下降了 15% (图 7)。不过,随着原材料价格上涨放缓和中国出口产品价格的回升,中国的贸易条件 再次扭转——9 月份只比一年前降低 4.2%,大幅提高了经常帐户盈余。 3 中国经济季报 — 2010 年 11 月 图 5. 出口增长保持强劲 图 6. 进口在早期激增后开始放缓 不 变 价 指 数 (2008年 10月 =100, 季 节调 整) 真 实 同 比 增 长( %) 140 60 原材料进口 (3月平均) 50 120 制造业商品进口量 (3月移动平均) 40 100 30 20 80 10 60 0 40 中国出口 -10 世界总进口(不含中国) -20 20 -30 0 -40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数据来源: CEIC 数据库,世界银行工作人员估计。 数据来源: CEIC 数据库,世界银行工作人员估计。  总的看来,贸易顺差又在上升(图 8)。2009 年由于受到大规模刺激政策的支持,内需保 持有力增长,从而带动进口增长;同时出口由于全球危机而受到抑制,因此贸易顺差大幅 下降。现在,刺激政策的效果逐渐减退,进口增速开始放缓,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也没有 什么变化,而世界经济正在逐渐复苏,因此中国的外部盈余又开始上升——尽管上半年不 利的贸易条件掩盖了这一情况。这样,虽然 2010 年一季度的贸易顺差比一年前降低 477 亿美元,但三季度则比去年同期高出 265 亿美元。 图 7. 贸易条件恶化影响正消失 图 8. 对外贸易顺差重新开始增长 同 比 变 化 ( %) 美 元 ( 十 亿 ,季 节调整 *) 美 元 ( 十 亿 ,季 节调整 *) 25 160 45 贸易顺差 (右轴) 20 140 出口 40 15 进口 35 120 10 30 100 5 25 0 80 20 -5 60 15 -10 出口价格 40 -15 10 进口价格 20 -20 5 -25 0 0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数据来源: CEIC 数据库,世界银行工作人员估计。 数据来源: CEIC 数据库,世界银行工作人员估计。 */ 我们的贸易流量数据的季节调整使用的是季调后 的贸易量和非季调的价格指数。 通胀的提高主要由食品价格上涨造成。9 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提高 3.6%(图 9),其中三分之二来自食品价格的上涨,这主要是由国内的恶劣天气,加之近期国际食 品价格上涨造成。虽然国际原材料价格近期重又开始上涨,中国的进口价格仍在逐月下降, 生产者价格指数(PPI)的同比增幅也在回落。同时,由于制造业生产率的强劲增长基本 上抵消了近年工资大幅上涨的影响(专题框 1),核心通胀继续保持低位。不过,制造业 4 中国经济季报 — 2010 年 11 月 的单位产值劳动力成本在经历了 2009 年的下降之后,由于今年早些时候的大幅加薪,前 三季度同比有显著提高(图 10)。 图 9. CPI 上涨而 PPI 下降 图 10. 单位劳动成本仍将可控吗? 同 比 ( %) 同 比 ( %) 15 14 12 10 10 8 5 工业 制造业 6 4 0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2 -5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 0 房地产价格指数 -2 -10 -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07 2008 2009 2010q1-q3 数据来源: CEIC 数据库,世界银行工作人员估计。 数据来源: CEIC 数据库,世界银行工作人员估计。 自 4 月出台旨在遏制房价上涨的房产新政以来,房地产价格几乎没有什么下降。国家统 计局统计的 70 城市房地产价格指数是制订政策的部门最为关注的指标,根据这个指数, 6-8 月,由于住房销售疲软,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受到了抑制,但 9 月份销售回升,房价比 八月又上涨了 0.5%。为此,政府 9 月又出台了新的措施,如将购买第一套住房的首付比 例提高至 30%等。 尽管人民币对美元有所升值,但外汇储备的增长又在加快。自今年 6 月中旬中国结束 “盯住美元”的汇率机制至 11 月初,人民币对美元升值 2.3%。由于美元对其他很多货币 贬值较多,按名义有效汇率计算人民 币最近是贬值的,但相对 2008 年中期 图 11. 人民币兑美元升值,但名义有效汇率贬值 人民币临时盯住美元时的名义有效汇 指 数 ( 2005年 =100, *=升 值 ) 人 民 币 /美 元 130 5.5 率是升值的(图 11 )。三季度为避免 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 125 人民币对美元更快升值而购买的外汇 120 人民币/ 美元(右轴) 6 量再次提速,由于大量贸易顺差、净 115 6.5 FDI 提高以及金融资本净流入,即使将 110 105 7 约 800 亿美元的资产价格调整因素考虑 100 在内,三季度的资金净流入依然达到 95 7.5 1140 亿美元。 90 8 85 80 8.5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数据来源: CEIC 数据库,BIS,世界银行工作人员估计。 5 中国经济季报 — 2010 年 11 月 专题框 1. 工资上涨是否推高了制造业成本? 今年早些时候,有些人提出了对工资上涨可能推高中国制造业成本的担心。因为有关数据质量并不高,还 存在一些缺失值,作出这一判断需要非常谨慎。无论如何,过去 10-15 年里制造业的几次较大幅度的工资 上涨对成本的影响都被生产率的快速增长所抵消,近几年的情况也是如此。这样,单位劳动力成本在 90 年 代中期到 2004 年左右这段时间是呈下降趋势,而此后几年则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过去 10 年里,由于经济繁荣,制造业的工资也有力增长。由于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强劲,自 2000 年以来 平均工资迅速增长,而有关数据显示近年来低端工资的增长也开始加快。 2007 年,在经济高增长、通货膨 胀迅速上升(专题框图 1)的情况下,名义工资的增长进一步提速。但 2009 年由于受全球危机的影响,工 资上涨速度大为放缓,从季度数据可以更清晰的显示近年工资增长放缓及随后反弹这一特征(专题框图 2)。经济下滑期间服务业工资增长减缓程度较小,但是自 2009 年底以来工业部门的工资增长加快,而服 务业则没有出现这种情况。 工资数据尽管存在诸多问题,但仍能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最常用的数据——也就是图 1 和图 2 所用的数 据——只涵盖城镇经济,而且大多数民营企业都没包括在内。原则上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数据 所覆盖的经济部门的工资情况可能并不代表整个经济。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这个弱点看来并没有过份扭曲 1 整体的工资情况。独立的居民调查数据显示的工资平均增长速度低于主流数据(专题框图 1), 但居民调 查数据所显示的工资变化趋势和增长速度与主流数据中的制造业工资情况大体一致。这样,虽然在使用主 流数据时仍需非常谨慎,但它们还是可以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 框图 1. 工资增长迅速 框图 2. 近年工资变化 工 资 同 比 增 长( %) 工 资 同 比 增 长( %) 25 25 20 20 15 15 10 10 平均工资 工业 5 制造业 5 制造业 工资(依据居民调查数据) 服务业 0 0 1997 1999 2001 2003 2005 2007 2009 Mar-06 Mar-08 Mar-10 数据来源: CEIC 数据库,世界银行工作人员估计。 数据来源: CEIC 数据库,世界银行工作人员估计。 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在过去 15 年中大幅提高。1997-2001 年间工业增加值每年以 9-10%的速度增长。此后, 由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强劲的全球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精简人员也推动了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1997-2004 年(国企裁员行动在 2004 年基本结束)共裁减了 4300 万国企职工,为国企 职工总数的 40%。根据我们的估算,1997-2003 年工业劳动生产率以平均每年 15-20%的速度提高,国企裁 员结束后增速有所放缓,但 2005-2009 年仍以每年 10-12%的速度有力增长(文字框图 3)。 1 对城乡居民调查所得数据进行了加权来得出整体经济的工资变化数据。 6 中国经济季报 — 2010 年 11 月 专题框 1 (续) 总的说来,工业的单位劳动力成本(ULC)自 90 年代中期以来的持续下降之后,近年已经触底。单位劳动 力成本被用来衡量单位真实产值的工资成本。将工资和生产率的增长综合起来看,单位劳动力成本先是下 降,到 2004 年左右触底,随后略微有所回升。虽然数据可能存在若干潜在问题,但根据另外一项数据—— 2 投入产出表——所作的 ULC 估算也反映了类似的趋势——至少自 1999 年以来是如此(专题框图 4)。 这些 估算与 van Ark, Erumban, Chen and Kumar (2009)利用更详细数据所得的结果一致:他们的测算显示, 3 1995-2004 年制造业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平均下降 38%。 同时他们还发现,在制造业的各行业当中,ULC 下 降最快的是机械、交通和仪器设备及电子产品行业,这些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最为迅速;而纺织和服装 行业的 ULC 下降幅度则较小,因为这些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相对较慢。 框图 3. 劳动生产率增长强劲 框图 4. 单位劳动力成本仍维持低位 劳 动 生 产 率 同比 增长( %) 指 数 ( 2000年 =100) 利 润 / 销 售 (% ) 18 180 8 16 160 7 14 140 6 12 120 5 10 100 4 8 80 3 6 60 工业ULC 2 4 工业 制造业 40 制造业ULC (依据投入产出表) 2 20 1 工业利润率(右轴) 0 0 0 Mar-06 Mar-07 Mar-08 Mar-09 Mar-10 1995 1997 1999 2001 2003 2005 2007 2009 数据来源: CEIC 数据库,世界银行工作人员估计。 数据来源: CEIC 数据库,世界银行工作人员估计。 这些分析显示,工资成本经过了 90 年代中期以来长达 10 年的下降之后,最近 5 年的小幅回升并没有对生 产成本造成压力,这与工业利润率的数据是一致的。工业调查的数据显示,工业利润率在 2004 年以前呈明 显上升趋势,自 2004 年之后则维持在这一高位水平。(专题框图 4)。 国际上来看,其他一些国家的制造业单位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也受到抑制。二战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工业化 国家的制造业单位劳动力成本呈上升趋势,但近几十年这种趋势已经不再持续。这一方面是由于通胀水平 较低,另外也是由于全球化的发展。据经合组织( OECD)估算,2000-2009 年美国的制造业单位劳动力成 本下降了 2%,日本下降了 25%,不过在欧元 13 国上升了 12%,在墨西哥上升了 26%。 2 投入产出表显示最近十年整体经济的单位劳动力成本上升略高于工业,而资金流数据显示上升幅度为 20%。 3 “The Cost Competition of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in China and India, an Industry and Regional Perspective,” the Conference Board and Growt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of the University of Groningen, January 2009 (《从行业 和区域视角看中国和印度制造业的成本竞争》,工商理事会和格罗宁根大学增长与发展中心, 2009 年 1 月)。 7 中国经济季报 — 2010 年 11 月 经济前景 全球经济增长又开始放缓,在高收入国家尤为明显。这有几方面因素:一是由于存货调 整即将结束,其次,各国的经济刺激政策逐渐退出;第三,欧元区边缘国家的主权债务危 机及其可能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的影响也行将结束。美国和日本 2010-11 年的增长前景最 近被调低,这可能引起这两个国家进一步放松其货币政策,包括美国可能推出额外的量化 宽松政策。全球贸易和工业生产在前段时间出现回升之后,现在增速也在放缓(表 1)。 表 1. 全球经济环境 (除特别说明,为百分比变化率) 2008 2009 2010 2011 1月 10月 1月 10月 世界GDP增长 1/ 1.6 -2.3 3.0 3.6 3.2 3.0 高收入国家 0.3 -3.6 2.0 2.2 2.2 1.8 发展中国家 4.1 -0.1 4.8 6.0 5.2 5.3 世界进口 2/ 3 -11.2 2.8 -12.5 10.8 11.5 6.6 6.8 世界价格(美元计价) 2/ 石油(美元/桶) 97 61.8 76.2 78.8 非石油原材料商品 0.0 -21.6 16.8 -2.1 制成出口品 -4.9 5.9 -21.6 0.0 3.1 16.8 1.4 -2.1 美元LIBOR(6月期、年率) 3.0 1.1 0.6 0.8 来源:世界银行,共识预测公司,以及世界银行工作人员估计。 1/ 共识预测(2010年10月),用2007年权重加权。 2/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全球经济展望2010年10月》。 不过,全球总体增长前景主要由新兴市场的活力支撑。即使在美国和欧洲,尽管经济增 长明显放缓,但主流的预测基本都认为不会出现二次探底。不过日本经济可能会困难重重。 大多数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会保持有力增长。它们的增长前景与高收入国家的经 济前景通过贸易和资本流动联系在一起;同时源自高收入国家的金融部分风险也会给世界 各国带来影响 。然而,大多数新兴市场大国的内需前景都比较好,相对健康的宏观经济 基本面使其增长较具可持续性。综合各方面因素,对 2010 年全球增长前景的预测比今年 1 月份时调高,不过对 2011 年的预测有所调低(表 1)。 总的来说,全球增长前景依然存在很大的双向风险。在高收入国家,居民家庭需要面对 金融危机所带来的资产负债表损失,同时面临高失业率及经济的不确定性,因此消费意愿 会持续受到影响。政府债务负担、增长前景不佳、展期风险增大以及与银行体系间的各种 传导链条间可能出现相互反馈放大的效应。有几个因素有助于缓解下行风险:私人投资占 GDP 的比例已经很低,而且公司利润状况很好,因此私人投资不太可能再大幅下降;其 次,因为库存似乎也接近合理水平,不太可能出现新一轮的减库存;此外,OECD 国家的 总体金融状况已经稳定,这使得银行系统惜贷的现象有所减缓。 8 中国经济季报 — 2010 年 11 月 全球失衡及其造成的紧张给全球经济前景投下了阴影。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有巨大 的经常帐户盈余,而以美国为代表的另外一些国家有巨大的经常帐户赤字。这种失衡带来 金融和经济风险,比如,它可能造成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紧张,各国可能作出引起争议的 政策反应等。 国际上来看,潜在通胀压力看来仍较温和,但存在风险。由于高收入国家和部分发展中 国家的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疲软,价格上升的压力仍被抑制。在这种情况下,包括石油 和粮食在内的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将继续受到抑制(表 1)。最近有关高收入国家,尤其 是美国的,货币政策立场可能再次宽松的讨论,已使得市场开始广泛关注全球通胀的压力。 然而,这种可能的宽松货币政策应当是对经济疲软的反应。结合两者来看,相关的未来形 势的变化就不会明显带来更高的全球性通胀,然而,宽松的货币政策确实会进一步增加全 球流动性,而使金融部门形势更复杂。近期很多食品和工业原材料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扬就 表明市场条件的变化可以很快对这些价格产生影响。全球来看,目前若干新兴市场大国的 经济复苏远远领先于高收入国家,通货膨胀压力已经在这些国家重新出现。 在中国,尽管三季度仍保持了超预期的较高增速,但近期来看增长速度可能会放缓。预 计全球增长的减缓和全球进口的回落会影响中国的出口。此外,宏观调控政策的正常化、 遏制房地产价格上涨的一系列措施以及为实现能效指标而采取的行政手段等,都可能促使 增长速度的回落。不过,由于三季度的增幅高于预期,我们把对 2010 年全年 GDP 增长的 预测调高至 10%(表 2)。 2011 年经济增长速度似将有所回落,中期来看仍将保持有力增长。传统的增长动力和稳 健的宏观基本面将继续推动增长。 2011 年初,为实现能效指标而采取的暂时性行政措施 结束,可能刺激经济活动更加活跃。明年还可能启动新的政府投资项目以加速内陆地区的 城市化进程,推动新的战略产业的发展。不过,这些因素不太可能完全抵消四万亿刺激方 案的结束所带来的影响。综合来看,出口增速将有所下降,但消费将因受益于强劲的劳动 力市场和活跃的私人投资而保持稳定。基于这些因素,我们预计明年 GDP 增幅将轻微降 至 8.7%。中期仍将保持有力增长,尽管趋势(潜在)增速可能下降。对中国中期前景的 讨论详见我们 2010 年 6 月的季报。 通胀加剧的可能性不大,但要长期遏制房价上涨会比较困难。尽管食品价格上涨速度最 终会回落(驱动国内食品价格上涨的供给面因素大部分是短期的),但今后一段时间通货 膨胀率可能会持续高于 3%的控制目标。更长远地来看,国际市场上石油、工业原材料及 食品价格尽管最近出现上涨,但人们对未来价格走势的预测是涨幅有限甚至会下滑,这有 利于中国控制其通胀水平。不过,中国国内主要粮食价格受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不大。尽 管今年早些时候制造业工资大幅增加,但核心通胀不太可能加剧,因为中国的劳动力市场 十分灵活,制造业部门看来能够消化较大的工资成本上涨(专题框 1)。4 不过,在房地 4 工资的大幅上涨反映了劳动力市场的有力回升,而去年劳动力市场经历了一段下滑,工资增长缓慢。如果 从工资在过去两年内总的增加幅度来看,与历史常规水平相差并不大。 9 中国经济季报 — 2010 年 11 月 产方面,考虑到导致房地产价格上升的根本因素——快速的城市化、收入的大幅增长以及 低利率,房地产价格不可能在长时期内保持不变。 表 2. 中国主要经济指标 (除特别说明,为百分比变化率) 2007 2008 2009 2010 f 2011 f 2012 f 实体经济 真实GDP 14.2 9.6 9.1 10.0 8.7 8.4 国内需求 1/ 12.3 9.6 13.8 8.1 8.7 8.4 消费 1/ 10.8 8.5 8.5 7.6 8.7 8.6 资本形成 1/ 14.2 11.0 19.8 8.7 8.6 8.3 对GDP增长的贡献(百分点) 国内需求 1/ 11.7 8.8 12.8 7.8 8.4 8.1 净出口 1/ 2.5 0.8 -3.7 2.2 0.4 0.2 净出口贡献(世界银行估计,百分点) 2/ 3.4 1.8 -4.8 2.2 0.4 0.2 出口(货物与服务) 2/ 20.0 8.6 -10.4 24.3 9.3 8.4 进口(货物与服务) 2/ 14.2 5.1 4.3 19.0 9.1 8.7 潜在GDP增长 10.6 10.5 11.0 9.8 9.2 8.9 产出缺口(百分点) 4.3 3.4 1.5 1.6 1.1 0.6 CPI 增长(期内平均)(%) 4.8 5.9 -0.7 3.0 3.3 3.3 GDP缩减指数 7.6 7.8 -0.9 4.7 3.0 3.0 贸易条件 -0.9 -4.3 8.6 -8.8 -0.1 1.1 财政账户( GDP占比, %) 4.8 预算盈余 3/ 0.6 -0.4 -2.8 -1.8 -1.6 -1.6 收入 19.3 19.5 20.3 20.3 20.5 20.7 支出 18.7 19.9 23.0 22.1 22.1 22.3 对外账户( 10亿美元) 20.6 贸易顺差(国际收支平衡表) 315 361 250 247 273 314 经常账户余额 372 426 297 320 356 442 经常账户余额(%GDP) 10.6 9.4 6.0 5.5 5.3 5.7 外汇储备 1529 1946 2400 2765 3143 3596 其他 1528.0 广义货币增长(M2,期末同比% ) 16.7 17.8 27.0 … … …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人民银行、财政部,世界银行工作人员估计。 1/ 世界银行根据官方公布的贡献率数据估算(《中国统计年鉴》表2-20)。 2/ 根据海关货物贸易数据估计(对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价格的差异进行了调整)。 3/ 2009年与2010年的数据来自于提交给人民代表大会的报告。 10 中国经济季报 — 2010 年 11 月 外部盈余再次呈上升之势。综合考虑最近进出口贸易的走势、进出口额的季节因素以及 贸易条件的变化,今年全年的贸易顺差可能与 2009 年大体持平——因为上半年的顺差较 低。 5 然而,按现在的政策和趋势发展 下去,按美元计算, 2011 年以及此后 图 12. 外部盈余可能再次上升 更长一段时间贸易顺差将继续上升 US dollar (billions) Current account 500 (图 12)。经常帐户盈余的增长将快 450 Trade balance 于贸易顺差,这是因为中国迅速增加 400 的净外汇资产带来的净收益在今后几 350 300 年可能迅速增加。我们对经常帐户盈 250 余的预测比 6 月份有所调高,主要是 200 由于出口表现高于预期,而进口低于 150 预期。 100 50 0 这些预测当然也存在着风险。当前世 2003 2005 2007 2009 2011 界经济正处在一个拐点,自然存在各 数据来源: CEIC 数据库,世界银行工作人员估计。 种风险。在增长方面,上文已经谈到 全球性的一些风险,如全球失衡以及 有关国家作出的政策反应可能带来的风险对中国来说大概是最需要关注的。与此相关的是, 如果中国不能成功改变其增长模式,将成为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面临的最严重的中期风 险之一。此外,也不能完全排除通胀的上行风险,比如可能出现进一步的冲击导致原材料 价格提高,或是会导致核心通胀上行的工资持续大幅上涨,这都可能加大通胀风险。 经济政策 中国良好的经济增长前景要求使宏观政策正常化。实施了大规模刺激政策之后,对宏观 经济最主要的担忧是资产价格上升、地方财政紧张以及银行不良贷款增加。尽管通胀前景 看来并不特别值得担心,但对通胀的上行风险还是需要警惕,并管理好通胀预期。虽然许 多高收入国家的经济增长仍较疲软,失业率很高,但中国经济已在接近全产能的水平运行, 增长前景也较好。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进一步收紧宏观政策以控制这些风险。 经济增长面临的双向风险要求能适时根据情况灵活作出反应。可在政策设计和实施中加 强灵活性。逐渐改变货币和汇率制度,从而为使用货币政策实现国内经济目标创造空间, 这将有助于解决国内经济周期与美国不同以及国际流动性充足情况下金融资本涌入所带来 的问题。 5 进出口贸易的季节规律显示,第四季度的出口额和贸易顺差往往大大高于其他季度。我们对 2010 年全年 的预测是基于以下假定:经季节调整后,四季度出口量逐月下降 1%,进口量逐月上升 1%。在价格方面, 我们预测下半年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减缓,而出口价格有所回升,贸易条件将同比下降 4%(而上半年是下 降了 15%)。 11 中国经济季报 — 2010 年 11 月 制定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 年)要重点关注结构性问题和改革。10 月中旬举行的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五中全会发表了对制定“十二 -五”规划的建议,其目标是为今后几 年的决策确定基本方向。建议中所提出的主要目标包括: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进行结 构性调整,较快提高人民收入,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这些原则、目标、任务和战略重点 与我们在 2010 年 3 月的季报(第 18-20 页)所讨论的挑战和目标基本一致(专题框 2)。 专题框 2. “十二·五”期间的关键挑战和政策目标 1/ 两大挑战:  实现持续快速增长和发展;  改善增长质量,使增长更加以人为本,减少不平等和贫困,改善生活质量;减少环境退化;控制能 源需求;减少外部不平衡。 五个主要目标: 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注重以服务业和消费来拉动增长,减少对工业和投资的依赖;  提高效率,尤其要通过创新、产业升级及加强民营部门在国家经济中的作用来促进效率的提高;  通过成功的城市化和区域发展实现具有可持续性的经济活动的空间转变;  改变政府在经济中的职能,在市场机制可以良好发挥作用的领域减少政府的直接控制,而在市场往 往不能良好运作的医疗和教育等领域加强政府的作用;  充分考虑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互动。 1/ 详细阐述见我们2010年3月的季报(第18-20页)。 “十二·五”规划本身将更具体地阐述计划进行的政策改革及相关量化指标。在 2010 年 6 月的季报中我们讨论了公共财政的关键作用以及亟需对政府间财政关系作出改革,而 “十二·五”期间很可能推进财政改革。下文中我们将具体讨论另外两个政策领域:民营 部门发展和能源问题。 各个目标中最为关键的是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使增长更多来自服务业和消费,而不是工 业和投资——这种调整对解决中国社会、环境和对外经济关系的各种失衡十分重要。这在 “十一·五”规划中已经是一个重要目标,在若干领域也取得了进展,但就实现总体平衡 发展来说进展有限。从支出来看,消费远远落后于投资(图 13)。从生产来看,第三产 业的实际增长基本与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持平,而未能以高于第二产业的速度增长 (图 14)。 现在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比五年前更为迫切。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对外经济方面的问题 更加突出。现在的出口前景已经不如从前。而且,中国经济规模、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 位以及外部盈余都大大高于五年前的水平。按当前的趋势和政策来看,经常帐户盈余又开 始上升。有些人提出可能出现“内生式”再平衡:中国的富余劳动力渐趋枯竭,今后几年 工资将大幅提高,因此工资和居民收入在经济中的份额会上升,消费提高,外部盈余收窄。 但我们看来,富余劳动力枯竭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不管怎样,中 国现有政策框架中存在许多扭曲需要消除,包括资本、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价格以及市场准 入和融资等方面。消除这些扭曲是进行政策调整的一个关键内容。因此我们认为,如果没 12 中国经济季报 — 2010 年 11 月 有重大政策调整,就不太可能推动经济再平衡,实现以内需驱动、服务业主导的增长。 “十二·五”应将结构调整作为一个主要目标。 图 13. 经济结构的演变——支出面 图 14. 经济结构的演变——生产面 真实同比增长(%) 真 实 同 比 增 长( %) 25 18 16 国民经济核算账户数字 20 14 12 15 10 8 10 第二产业 6 消费 5 4 投资 第三产业 2 0 0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数据来源: CEIC 数据库,世界银行工作人员估计。 数据来源: CEIC 数据库,世界银行工作人员估计。 财政和货币政策 从公布数据看,中国财政状况良好,尚有较大的政策空间。尽管实行了大规模的财政扩 张,但由于大量使用银行贷款,2009 年财政赤字只为 GDP 的 2.8%。今年前三个季度支出 增长 20.6%,各支出类别的增长较为平衡。同期财政收入增长 22.4%,间接税的增长超过 直接税。这些趋势意味着财政赤字进一步下降——尽管这些趋势并不一定能预示全年财政 收支情况。6 2009 年底中国官方发布的政府债务仅占 GDP 的 17.5%。 去年准财政支出激增,缩小了总体宏观政策空间,政府现在已对此类支出进行控制。自 2008 年开始,银行向地方政府投资平台的贷款激增,其中一部分可能成为呆坏帐。7 月中 国银监会根据调查估算,对地方政府投资平 图 15. 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下降 台的 7.7 万亿元贷款中,有约 1.54 万亿,即 季 度 新 增 中 长期 贷款( 10亿人 民币 ) 20%,面临偿债风险。由于中国宏观经济及财 3000 政状况良好,据报道大多数银行也有充足资本, 2500 其他 房地产 因此地方财政问题不大可能引起系统性的财政 2000 制造业 紧张或带来整个银行业的问题。不过,无论如 基础设施建设 1500 何,经济刺激方案中对地方政府投资平台的贷 1000 款规模是不可持续的,而且总的来说,中国现 500 在的宏观政策空间小于 2008 年。今年早些时 候政府采取的限制此类贷款的措施看来已经取 0 得了成效。基础设施中长期贷款,往往就是对 -500 地方政府投资平台的贷款,从一季度的 11112 07Q1 07Q3 08Q1 08Q3 09Q1 09Q3 10Q1 数据来源: CEIC 数据库,世界银行工作 人员估计。 6 2010 年 1-9 月,财政赤字为 GDP 的 2.3%。但 2007-09 年前 9 个月的财政赤字平均为 GDP 的 3.6%,但就 全年来说,2007 年的财政余额为 GDP 的 0.6%,而 2009 则是 GDP 的-2.8%。 13 中国经济季报 — 2010 年 11 月 亿人民币(比去年同期高出 19%)降至二季度的 6075 亿(比去年同期降低 40%)(图 15)。继续控制这类贷款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要加强审慎性监管。增强透明度也会有助 于加强对这类贷款的控制。 总体货币政策需要正常化以遏制相关风险。除地方财政紧张外,最重要的宏观经济风险 是银行坏帐以及住房、债券以及其他资产的价格。此外,虽然通胀前景并不特别需要担心, 但要对通胀风险保持警惕,管理通胀预期,保持货币政策的空间。中国经济已在接近全产 能的水平运行,增长前景也很好,因此需要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 现在看来,基本上可以实现 2010 年的货币政策目标,货币当局已经开始将利率正常化。 主流信贷同比增长从 2009 年底的 33.8%降至 2010 年 9 月的 15.8%。2010 年新增贷款控制 在 7.5 万亿以下的目标基本可以实现。这应当有助于管理通胀预期。但是,仅控制信贷规 模是不够的,还需要采取更全面的措施。由于流动性充足和利率低等原因,最近表外信贷 类产品的增长迅速。要约束这类金融活动以及更普遍地收紧货币条件,需要提高利率, 并控制金融体系中的流动性。10 月中旬,中国人民银行将一年期存贷款利率上调了 25 个 基点(图 16)7。长期存款基础利率提高的幅度更大,一定程度上是为提高存款的吸引力 (图 17)。长期贷款利率也有所上调,但上调幅度较小。存贷款利率与历史水平相比仍 然较低,考虑到当前的经济活力,还需要进一步实行利率的正常化。 图 16. 利率保持低位 图 17. 不同期限利率变化 %, 年 率 % % 7 8 存款利率 6 7 6 贷款利率 5 5 4 4 3 3 2 2 贷款利率(6月期) 1 存款利率(6月期) 1 CHIBOR(120天,月平均) 0 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活期 3个月 6个月 1年 3年以下 5年以下 数据来源: CEIC 数据库,世界银行工作人员估计。 数据来源: CEIC 数据库,世界银行工作人员估计。 来自国际资本流动的压力可能会影响货币政策的操作,但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应当更有 能力管理这方面的挑战。发达国家宽松的货币政策产生了充足流动性,加上这些国家增 长乏力,使得东亚地区特别是中国的强劲增长对国际资本极具吸引力。这类资金流入将增 加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并要求进行对冲以削弱其对国内流动性的影响。不过,它所带来的 问题可能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严重,也不应该成为不加息的理由。得益于中国对资本流 入的有效控制,金融资本净流入规模相对于其他资金流动和国内信贷而言并不大。2006- 09 年外汇储备超过 100%的增加,主要由经常帐户盈余和净 FDI 驱动,而在 2009 年,是 7 这是自 2008 年 12 月以来第一次调整利率。当时作为经济刺激方案中的一个措施,央行降低了利率。 14 中国经济季报 — 2010 年 11 月 自 2004 年以来的首次出现净金融资本流入为正的年份,流入的资金规模仅相当于国内信 贷规模的约 4%。 可采取措施进一步防范有害的资本流动。在当前形势下,继续有效控制金融资本流动并 加强监管是正确的。今年早些时候,国家外汇管理局收紧了对通过中资银行在境外借款和 放款的规定,外汇管理局和人民银行都宣布它们将更紧密地监测资本流动。进一步加强微 观和宏观审慎监管方面也还有更大空间。此外,还可以通过增强汇率的灵活性来帮助抑制 这类资本流动。当然,近年一些其他新兴市场大国的经验显示仅靠灵活的汇率制度不足以 完全防止国际资本流入。至于汇率水平,一个强势货币可降低进口产品价格,抑制对中国 出口的需求,有助于降低通胀压力。这也有助于中国经济的再平衡,实现以服务业和消费 拉动而非工业和投资拉动的增长。 民营部门发展 在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乃至很长的时期,民营部门仍将对实现中国的发展目标发挥关键作 用。民营企业的生产率高于国有企业,对创造就业也至关重要。8 扩大民营企业在经济中 的作用一直是中国改革战略的组成部分,但很多人觉得政府近年的政策立场是重国企、轻 私企(见我们 2010 年 6 月的季报)。无论如何,富有活力的民营部门是提高生产率、推 动未来发展和增长的关键。在这一点上人们以达成普遍共识。 为加强民营部门,中国在今后 5 年需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挑战: 首先,向民营企业开放迄今为止一直由国企主导的行业。 2005 年,国务院发布文件阐述 了允许民营企业进入过去由国企垄断行业的原则,并规定对国企和私企平等对待。但从实 践上来看,这一原则实施起来比较困难,进展有限。今年早些时候,政府发布了指导纲要 要振兴民营部门、消除私人投资准入障碍。 9 其目标是鼓励私人投资进入基础设施、市政 公用事业、金融服务、后勤、国防和科技产业,但有关的具体措施尚未出台。 在这方面,中国政府可进一步明确国企在经济中应发挥的作用。由于地方政府,企业和 银行很难改掉一些传统习惯,若没有一个清晰的政策框架,政府发布的这些“意见”或 方针可能收效甚微。而且,这些方针看来与另外的一些更为明确的强调国企重要地位的方 针相矛盾,因为对那些“战略性产业”、“基础产业”或“支柱产业”,国有企业需要占 据核心地位。当前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包括了机器制造、汽车、信息技术、建 筑、钢铁、基本金属和化学工业。如果政府的目标是振兴民营部门,就应该重新考虑这些 基础和支柱产业的涵盖面。此外,在向民营企业开放服务业方面也还有很大的空间。 8 OECD Economic Survey: China 2010 (《OECD 经济调查:中国 2010》)。 9 《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15 中国经济季报 — 2010 年 11 月 其次,继续解决投资环境方面的制约。“十一·五”期间民营部门的总体投资环境有所 改善,这主要体现在通过监管环境改革鼓励民营企业进入。然而,仍然有一些制度和政策 方面的制约阻碍了非公经济部门的发展,可在“十二·五”期间加以解决。这包括:  促进融资平等,发展资本市场。虽然资本市场有所改善——特别是建立了中小企业板和创 业板,但很多民营企业在获得银行信贷和从资本市场融资方面仍然面临困难。这一问题对 中西部的微型和中小型企业(MSMEs)来说尤为突出,因为这些地区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产 品相对来说发展水平较低。因此,“十二·五”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加强对微型和中小企 业的金融服务,特别是对内陆地区此类企业的金融服务。  调整政府职能,减少官僚程序。地方政府往往对经济发展保持高度控制,包括对重点产业 进行选择、对产业转移进行规划等。要转变政府职能,政府——包括地方政府在内——应 当逐渐退出对经济的直接干预。这样也有助于减少那些不必要的官僚程序。  进一步减少市场准入的行政障碍。尽管政府表示鼓励民营企业发展,但很多行业仍对私企 设置了不必要的高门槛,如对注册资本和固定资产有过度高的要求等。 第三,支持民营部门研发( R&D),增强其创新能力。“十一·五”期间,民营部门的 总体创新环境有所改善,出现了一批非常具有创新性的企业。然而,中国的大部分的研发 活动还是由大中型国有企业进行的,而民营企业特别是小企业的作用十分有限。政府可以 通过以下措施进一步加强民营部门的创新能力:(1)更好地保护知识产权;(2)帮助民 营部门提高工人技能水平;(3)加强民营企业与大专院校和研究所等知识机构的互动; (4)提供支持创新的各类服务。 降低能耗——挑战与政策 中国将能接近实现“十一·五”规划的能耗强度( EI)目标。“十一·五”的一个目标 是在 2005-2010 年这五年内将单位 GDP 能耗降低 20%。根据最新的能源消费和 GDP 数据 计算,2005 至 2009 年能耗强度降低了 15.6%。考虑到 2010 年以来的情况,除非数据有进 一步的修正,要完全实现 20%的目标会比较困难。10 不过能与目标相距不远,这样也就明 确扭转了早些年能耗强度不断上升的发展趋势(图 18)。此外,确定约束性目标的作法 也使节能降耗已明确成为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 更广泛地来看,“十一·五”期间中国在节能降耗和发展可再生能源方面取得了很大成 绩。开展了包括能源价格和税收在内的若干改革。很多效率低下的火电厂和高耗能的工 厂被关闭。自 2006 年通过《可再生能源法》以来,风力发电能力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 10 中国政府宣布,2010 年上半年能耗强度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 0.9%。如果要完成“十一·五”所确定的能 耗强度降低 20%的目标,2010 年全年需比去年下降 5.2%,基于上半年数据,这就意味着下半年要比去年同 期下降 10%。 16 中国经济季报 — 2010 年 11 月 长,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可再生能源的领跑者。11 这些发展变化使中国经济向一种更可持 续的能源道路转化。 今后,中国在满足其经济迅速发展所带来的能源需求时,将继续面临有关(地方和全球) 环境可持续性的挑战。以市场汇率计算的 GDP 进行比较,2009 年中国的单位 GDP 能耗 约为美国的 3.6 倍,为日本的 7.3 倍(图 19)。如果按购买力平价计算 GDP,中国的单位 GDP 能耗是美国的 1.5 倍. 图 18. 能耗强度正逐步下降 图 19. 能耗强度绝对水平仍很高 2000 = 100 公 吨 原 油 等 价物 /GDP(2000年 , 千美 元) 300 0.8 中国2009(按市场汇率计) 单位GDP能源消耗 0.7 250 中国2009(按购买力平价计) GDP 0.6 200 美国 2007 能源消耗 0.5 日本2009(按市场汇率计) 150 0.4 0.3 100 0.2 50 0.1 0 0 1990 1994 1998 2002 2006 数据来源: CEIC 数据库,世界银行工作人员估计。 数据来源: CEIC 数据库,世界银行工作人员估计。 具体来说,中国如何应对以下三大挑战将决定其能源需求的发展态势。这三大挑战是: (1)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同时调整经济结构、降低经济的能耗强度和碳密度;(2)快速 实现城市化,同时降低城市的能耗强度和碳密度;( 3)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同时实现低 能耗且更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要避免陷于高耗能的经济结构、走向从全国和全球角度来看 都更可持续的能源发展道路,就必须成功解决上述三方面的挑战。 除了对整个经济进行改革来实现经济平衡发展以外,解决上述挑战还需在能源部门的四个 主要方面采取必要措施。 首先,继续进行能源价格改革。将能源供应的全部经济成本转给消费者并逐渐将环境成 本内化在能源价格中将有助于提高能效,减少能源浪费,并鼓励清洁能源的生产和使用。 现在煤和石油产品的定价以相对透明的方式反映了国际油价的变化。然而,燃料价格仍然 很低。国际经验显示能源价格和能耗密度之间有密切关系,因此中国可以通过进一步提高 能源价格来降低能耗。天然气和电力也需要进行价格改革——最近的居民电价改革是非常 值得欢迎的措施,可以此作为进一步改革的基础。此外,在供热方面,目前的取暖费是根 据房间面积确定的,弱化了消费者的节能意识。可以在集中供暖的的地区安装暖气表来解 决这一问题。能源定价也应更多考虑环境外部性。这方面,可通过额外的化石燃料税和 / 或碳税将地方性(甚至全球性)的环境成本包括到能源价格中。 11 2009 年中国新增风力发电装容量 14000 兆瓦,为全球增长最大的国家。预计 2010 年总装机容量将达 30000 兆瓦,仅次于美国。 17 中国经济季报 — 2010 年 11 月 其次,用市场化机制对行政手段进行补充,以进一步降低能耗。要保持“十一·五”期 间的能耗降低速度,就需要:(1)在强化行政手段实施的同时,更多利用市场化机制和 财务激励;(2)继续进行结构性改革,在采取节能降耗的技术和管理措施的同时使经济 结构向低能耗的方向转变;(3)在巩固大型国有企业的节能工作并向其他企业扩展的同 时,加强城市建筑和交通的节能。扩大市场化机制的使用,如进行节能证书交易试点、开 发市场化的融资机制、扩大能效服务业等,也可以促使企业实施提高能效的措施,并使政 府机构以更为间接的方式进行监督。这样,“十二·五”期间的的节能降耗目标可比“十 一·五”更具针对性(“十一·五”对经济所有部门设立了类似的降耗指标)。为实现目 标,可在人力资本、激励机制、金融创新、透明化监管、数据收集、报告和核查方法等方 面进行一系列投入。 第三,降低可再生能源的生产成本,改善绩效。目前,使用以成本较高的可再生能源电 力的用户支付的平均电费比其他来源的电力平均高出 0.4 分/千瓦时。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 在发电总量中所占比重上升,如果没有政府补贴,因消费可再生能源产生的额外费用的持 续提高可能会给消费者带来财务负担。此外,风力发电的很大一部分不能进入电网,生物 质能发电已经遇到燃料供应问题,而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依然很高。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 的可持续增长将更有赖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质量。为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已经对《可 再生能源法》作出了修订。“十二·五”期间可进行的进一步改革包括:( 1)改善可再 生能源的规划和强制性指标的分配,进行可再生能源证书交易试点;( 2)加强回购电价 制度;(3)解决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并入电网的瓶颈问题;(4)制订对分散式供电的 政策,将可再生能源纳入电力部门改革;(5)加快发展水电;(6)提高风力发电和太阳 能光伏发电的绩效,降低成本。 第四,加快新能源技术的传播。在大范围内推广先进技术的使用需要加快研发、示范活 动,同时实行充分的碳定价。清洁技术革命为中国直接跳跃式采用下一代新技术提供了机 会,这些技术包括整体式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 IGCC)、碳捕获与封存(CCS)、电动 汽车、能源储存、分散式发电及智能电网等。将技术推动(如增加 R&D )和需求拉动 (如规模经济扩大)结合起来,对大幅降低先进技术的成本十分关键。这也为中国创造地 方的制造业产业、降低成为全球技术领先国家的成本提供了机会。在世界最大的十个太阳 能电池版生产商中,有三个是中国企业;中国的风力发电设备制造业也有望在世界领先。 这些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是这些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相比依然存在很高的增量成本。 18 中国经济季报 — 2010 年 11 月 世界银行出版物及关于中国的最新研究: 以下出版物和工作论文可以在世界银行网站下载: 链接:http://www-wds.worldbank.org 《中国:避免全球危机,保持强劲的经济增长》 (报告编号:WPS5435) 作者:Gallina Andronova Vincellette, Alvaro Manoel, Ardo Hansson, Louis Kuijs 摘要:本文探索了持续的危机、其应对政策以及危机后的世界经济将会如何影响中国在增长、扶贫和发展 上的中期前景。 《环境表现的评级和披露:中国绿色守望计划的经验调查》 (报告编号:WPS5420) 作者:Yanhong Jin, Hua Wang, David Wheeler 摘要:中国绿色守望计划 - 这一环境表现评级和披露计划,已执行了十年。本文对其影响进行了调查。 《环境表现评级和披露的影响:从中国污染企业经理那里得到的经验分析》(报告编号:WPS5419) 作者:Yanhong Jin, Hua Wang, David Wheeler 摘要: 基于中国绿色守望计划的数据,本文推广了以前在环境表现评级和披露上所做的研究,囊括了企业 自己对于公众如何看待其评级以及市场如何反应的看法。 《生命价值:在中国的或有调查》(报告编号:WPS5421) 作者:Hua Wang, Jie He 摘要: 本报告描述了在中国三个省所做的个人支付预防癌症风险的调查,评估了个人的支付意愿。 《使用控制功能方法来估计动态概率单位模型和内在回归量在中国持续贫困研究中的应用》(报告编号:WPS5400) 作者:John Giles, Irina Murtazashvili 摘要: 本报告提出了一种参数化方法,用以评估一个活跃的二元反应组数据模型,要求此模型兼顾内在同 期回归量。 《气候变化中的公平:分析回顾》(报告编号:WPS5383) 作者:Aaditya Mattoo, Arvind Subramanian 摘要:本文提出一个分析框架,围绕这个框架对于气候变化公平所做出的贡献进行了阐述,并强调了结果。 《中国至 2020:宏观经济情景》(报告编号:55132) 作者:Louis Kuijs 摘要:本文用增长核算的框架勾画了 2010 – 2020 年间中国的宏观经济图景,并尝试评估中国经济的规模相 对美国会如何演变。 《中国的婚姻市场和大龄男性即将面临的挑战》(报告编号:WPS5351) 作者:Monica Das Gupta, Avraham Ebenstein, Ethan Jennings Sharygin 摘要:本文表明了从历史上分析,中国的婚姻市场对女性是基本普遍的,而对男性则竞争激烈。作者在中 国不同地区,考察了新娘短缺和上嫁婚配的情况,并预见了它们共同作用所带来的影响。 19